老舍茶馆艺术总监焦哲专访:杯茶情怀——躁动浮生旧日梦


来源:视觉ME     责编:   阅读:4246 发表时间:2015/11/30 11:08:14   字体:【大】【中】【小】


     2014年台湾金点奖首次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有21个分别来自台湾,香港和大陆的获奖作品荣获最佳设计奖。大陆地区有五个作品入围,这其中就有来自北京老舍茶馆的五环茶。老舍茶馆跻身众多知名老字号之流,是享誉国内外的北京名片之一。视觉中国来到这楼宇中的四合院,体会闹中取静的都市闲暇时光,与“五环茶”设计者、茶馆艺术总监焦哲先生探究在虫鸣鸟啼中品茗设计的新旧时光。

    见到焦哲先生的那天是北京冬日里少数几个北风凛冽的天儿,小编瑟缩着推开老舍茶馆的门,刚刚从寒冷中回过神来,就发现自己放佛置身另外一个时空:眼前的茶馆内部空间装潢得古色古香,保持了老北京茶馆的神韵,灯笼、木桌、围栏、门槛、石阶、雕花,连店里的伙计都是一身蓝布长衫……空气放佛都是从旧时光里飘来的。从棕红色木质楼梯上下来的焦哲先生,虽然穿着现代西装,戴黑框眼镜,但他脸上和善的笑意,语气里透着客气,也算“京味十足”,因此也就与周边环境毫不违和,我心中笑叹:这位身体与气质的“年龄差”足有半个世纪。

 

茶烟琴韵书声

    踏进老舍茶馆,迎面就是最能代表老北京茶文化的“老二分”,摆在入口靠左显眼位置,在当前“分”这个货币单位已经不再通行的年代里,居然还有两分钱能实实在在买到的商品,着实让我惊讶,老舍茶馆就是这样从宏观到细微处都将“旧时光”的代入感做到十足。

    寒暄过后,焦哲领我在三层的茶馆里四下“巡游”,之所以叫“巡游”,是因为茶馆里可看可听可讲的东西太多。这里是全国首家坚持老北京风格的茶馆,每到一处,焦哲都耐心地详细其设计构想和内涵,可见其对于茶馆里的每一处细节都了解至深。焦哲不善言辞,但是看他介绍茶馆里的内容却是如数家珍。

    茶馆一楼和二楼可以喝茶品茗看戏,三楼供焦哲和其他工作人员办公。工作之余,焦哲会在营业区四处转转,听听客人们的意见,就算做完了他的市场调研。

 

V(Visual China): 您在楼下四处转,听到客人说什么话会觉得生气?

K(Kurt,焦哲英文名): 比如说,觉得贵。刚才您也说了。(笑)

    采访前我在产品展区看到价格不菲的茶叶产品,确曾惊呼“好贵”。了解后才知道,老舍茶馆所有茶产品,价钱与价值成正比,无论是包装还是内容,全都倾注了设计者大量精力和心血,从最初的选料,到包装,除却商业层面的考虑,还会顾及环保和原生态工艺等因素。即便单看价格在同类茶产品中偏高,但绝对物超所值。

老舍不老

除了茶叶、茶壶等周边产品,老舍茶馆还会引进相声、戏曲等传统艺术演出,来客可以在茶馆内边喝茶品小吃,边欣赏演出。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方面,老舍不仅在硬件上办得妥帖,“软件”上也筹谋完备,这样的安排显示了老舍茶馆经营者的长远眼光。

 

V: 老舍茶馆当前的经营重点是茶产品?

K: 现在演出在茶馆总体经营中占的比重较大,恰好现在相声等等的传统曲艺节目有了新的改进,有专门面向年轻人的内容,比如嘻哈包袱铺、曹云金、德云社等等,能提供年轻人喜爱的内容。我们一直想将更多年轻人拉回茶馆,单靠产品销售肯定不够,所以我们引进了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通过艺术和文化,扎实地吸引部分年轻人进入茶馆。

    焦哲作为年轻一代设计师,愿意投身中国传统文化,将前卫青春带入老舍茶馆内,体现在茶产品和店内演出上,让老舍不“老”。

一器成名只为茗

    坐在茶馆里采访是一件惬意的事,不紧绷,不拘束,目光所及是青砖灰瓦,竹架石阶,绿草爬藤……橙黄色的灯光下,有隐隐的茶香飘绕,耳边不远处还有鸟叫虫鸣,一切都是自然的,少了现代社会那么重的“数字味儿”和电磁波的声音。

    作为老舍茶馆的艺术总监,焦哲带领的设计团队主要负责老舍茶馆的视觉管理和对外形象,也就是说从产品设计到店内装潢的视觉传达部分,还有茶馆里的演出、宣传推广,都是他的工作内容。在工作中,一直有一种独特的责任感压在焦哲心头,他希望老舍茶馆传递老

    北京文化,同时,因为茶馆承担了对外传播北京文化的“出口”角色,所以就又需要一定的国际化风格。既要融合传统文化与国际化,又要考虑传承、传播、艺术价值和大众需求,是对设计者的双重挑战。

   “老舍茶馆艺术总监”的职位并不是焦哲的第一份工作,在这之前,他在文物出版行业做美编,工种不同,但同样是和“老物件儿”打交道。后来到了老舍,一干就是九年。九年里,焦哲把茶馆当自己家,在他这样的年纪,在现在这样的社会,像他这样的情况已经十分少见了。相比其他八零后,焦哲身上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玩古物以及老情怀的痴迷。他自己说,对老物件、老文化的责任,传承之余,还有净化。“一器成名只为茗”,这里的“器”,说得好像是焦哲。

 

K: 老舍茶馆毕竟是一个民族行业,包含许多民俗元素。民俗和迷信绝对不同,所以传承到今天一方面有老祖宗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民众的讲究和希望,这些东西传承这么多年一定是有正当原因的。从我自身来讲,这些民俗也好传统也好情怀也好,传到我这没了,说不过去。

V: 年轻人不太容易有情怀,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节奏这么快,流行的即时消费品带来的冲击或者快感更直接、印象更深刻,尤其年轻人需要的可能就是那一刹那或者几十分钟的愉悦刺激而不是这种可能慢慢深入进去才能得到的满足感。

K: 是。其实我也很喜欢有些很流行的即时消费品,也追求即时快感,我喜欢heavy metal,喜欢滑雪,喜欢激情澎湃的东西。可能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还有对于老舍茶馆积淀的文化,突然有一天我就回归到茶,找到了回归自我的感觉,找到了属于我的平静。我觉得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有一些时候能静下来,真正地泡一杯茶,慢下来想一想今天做得够不够好,或者明天要怎么做,那个感觉很不一样,是一种非常自我释放的感觉。

V: 这对大部分人来说太难太奢侈了。就像此刻坐在这里,感觉特别地不真实。

K: 像你说的,现代人生活节奏飞快,每个人都希望争分夺秒,这无可置疑。但我要说的是:静下来思考只要一杯茶的时间。一杯茶时间,能够让你抛开琐事,思维和心情都会改观。

    焦哲说茶对于他,能解百忧,他在工作中遇到障碍或者阻力的时候,就是靠喝茶带来平静,然后一切轨迹就清晰了起来。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采访中我问焦哲,是哪个人哪件事或者哪种因素对他的事业乃至人生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焦哲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北京文化”,他形容北京文化是“有生活,有情怀”。

 

V: 您好多次提到生活,到底什么是生活?

K: 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不一样,生活是个体状况。比如说你喜欢唱歌,一唱歌就高兴,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有歌的生活就很好。对我来说,我喜欢喝茶,我喜欢呆着,能满足这些,我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就满意。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都会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当自己的喜好常态化,跟你的时间不可分割之后,就成了只属于你自己的生活。当我发现我天天都喝茶,离不开茶,茶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V: “理解生活”与“懂生活”仍然有距离,您觉得自己是个懂生活的人吗?

K: 只能说还可以。我首先不会浪费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享受生活,这很重要。哪怕是所谓空闲时间,我也会泡杯茶。

    焦哲喜欢旅游,他常说“其实在外面的过程大都是走马观花,反而是在回来之后,旅游才刚刚开始”。我问他会不会写旅行游记,他说他都写在自己心里,也会给自己留出“回味”的空间。想问众看官,你们觉得这样的人是不是特别文艺?

    不记得谁说过,看一个人就看他身边的朋友。焦哲的朋友们评价焦哲只用很简单的三个字——“很靠谱”,而焦哲形容自己对待工作和生活用了两个“够”——“够认真”“够纠结”。对于认真,他又有自己的想法。

 

V: 如果让您从专业设计师的角度给选择学设计的学生给一些建议,抛开生活、情怀、文艺这三个词,您会怎么说?

K: 坚持。

V: 您以前还学古典乐后来玩儿摇滚,现在做茶,也就是说前两个都没有坚持下来。

K: 因为有一些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在所有生活给你的选择或者你主观选择的路中,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才是你真正喜欢、需要做的。所以像接触的东西,我觉得坚持跟爱好是有绝对关系的。

V: 像您这样把爱好做成事业的幸运者并不多。

K: 确实。所以我觉得相对新设计师来说,首先得喜欢,才谈得上坚持。但是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学设计的,五年以后还在做设计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大环境、机遇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说到底我觉得足够热爱,能够坚持,就都能做好。

V: 您觉得在事业方面您是一个幸运的人。

K: 算是,机遇也不错。其实对于今天的我来讲,能走到现在主要是因为坚持,坚持才能做到今天。之前有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也想过不坚持的问题,也希望换一个平台,后来我想到很多东西没做到我想要,或者说我的成绩在我心里面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标准。

V: 那您坚持下来主要是因为不甘心还是因为真的喜欢所以割舍不下?

K: 都有。不甘心是说,假设我这么多年努力,但是没做成一个可以面市的产品,或者说没有东西呈现给大家,我自己也会很失望,所以必须要坚持。设计这种东西,如果没有坚持,没有喜欢,就不会做下去。至于不舍,肯定占了很大比例。毕竟在茶馆里度过了一个人一生中相对黄金的时间段,从店内装潢到茶馆里节目的挑选再到周边产品,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前面咱也聊了,茶馆里的装潢我是按照我自己理想的“家”的样子进行的,对于这样一个空间,可以想象到我的这种情感。

    我觉得进入设计的圈子好像有大多数的人个性都相对张扬,相对比较愤青,都想说出自己的话,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只有这些人才会做这些无边框的东西。但是回归到商业社会,设计师们想实现的都是很疯狂的。因此,我们要把自己的棱角一点一点的摩掉,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很难。

    所以你刚才问对年轻设计师的建议,我只能说坚持,一定要做到有自己的态度。但当他们自己的想法结合到社会或者行业的真实情况后,会发现自己失去的东西更多。

V: 所以人还是需要被束缚?我之前采访一个设计师,他说有约束才有设计,如果人们什么都可以干,要设计干嘛?要设计师干嘛?

K: 我觉得是反向的,因为我觉得很多是设计的约束。

V: 怎么讲?

K: 设计是为了做约束的。比如说我设计,在设计的时候我就清楚地知道该怎么样,不管是从图上来说还是从其他方面讲,设计是给人定格的。再比如米兰设计周引领未来至少一年时尚趋势,其他同行都会跟这种潮流。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出头,就能引来追随者。所以我希望在北京行业来说,老舍茶馆来出头。

    茶产品设计在设计圈子里算是小众群体,连焦哲自己都说他平时跟设计界接触不多,我觉得,正是因为这样有选择性地接触,才保留了最北京的韵味,纯粹和单纯。视野宽了,心思活泛了,反倒不能专一了。在一种文化里潜心钻研,才能恰如其分地诠释出来。焦哲说自己活得很自我。我说自我很难得。他回:没有资本的自我,才是真正的文艺青年。

 

关于五环茶

    “五环茶”是老舍茶馆在2007年迎合09年北京奥运会推出的创意茶礼品,以中国六大茶系和奥运五环为创作基础设计而成。2014年,五环茶获得金点奖,五环茶是焦哲的设计成果之一,焦哲出席了颁奖典礼。在他眼里,五环茶是老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载体,除此之外,五环茶更加重要地传承了一种古老的人文情怀。对于这次获奖,焦哲除了高兴还有更多感触,高兴的是能够通过金点奖把老北京文化和茶文化推广到更大的舞台上,让设计圈内圈外的人更多地了解老舍茶馆。感触则源自看到台湾设计很好地结合和剖析传统的方式,在思想表现上也更加淋漓尽致。

V:您自己觉得是什么原因或者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五环茶”获奖,打动了那些评委?

K: 我觉得第一点可能是这种历史时刻的纪念,“五环茶”是结合北京08年奥运会设计制作的;还有应该是“五环茶”有足够的表现力成为中国茶的标志性产品,是中国对接世界的窗口,也就说明老舍茶馆这个品牌的力量。最后,当然是和产品设计专业相关的了。这些都是我的猜测,但是应该不无道理。

V: 您主要设计的产品获奖的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产品和奖项?

K: 应该也是“五环茶”。

V: 为什么?

K: 五环茶当年获得了第一届“北京礼物”的银奖,当年是没有金奖,所以在我心里是最高奖项。

关于老舍产品

V: 您觉得做茶叶产品的设计跟做别的产品设计有什么最大的区别?

K:区别在于要深入理解茶和相关文化,我觉得只有理解到位,做相关设计才会有感觉,才会把这些东西由茶而衍生到每一个概念上面,这其中涉及的每一个概念都不是虚化的,是很实在的。还是拿茶做例子,人们在喝茶时,每一个步骤都是有讲究的,所以我们希望把这里的每一个讲究都带回到产品本身,这样产品本身自然而然会说话。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设计茶产品更多的诉求源自精神层面。

V: 您希望您设计的茶产品带给消费者怎样的体验?

K: 我希望消费者能通过接触和使用我们设计的产品,能够爱上茶,最重要的是,延续茶的精神,从而回归到最本真的生活态度。

V: 您觉得在今后的自己的设计中,应该注意和谨慎处理的是哪些方面?也就是说,您有没有给自己划一个线说“我以后在做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或者一定要做什么”?

K: 我肯定是不做同质化的东西,尽可能不做同质化的产品,尽量把现有的产品规划完善,让文化的味道更足一点。

V: 您说的文化的味道一定是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系列传达的深层次的东西,那您会不会担心这种“味道”更足了之后受众群就会更窄?

K: 这也有可能,所以我必须找一个结合点,这个点不好找,就比如我们的产品在选材上更考究,成本肯定会上扬,但是消费者一般不会考虑到这一层,所以现在我们是在找这样的契合点,我们想通过不同的设计和形式提升产品,提升的过程主要是把握文化在产品中的拿捏度。

关于设计和工作

V: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讲,您觉得中国大陆的设计大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

K: 大方向和整个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设计已经从复制性的工作发展成为创意性的工作。

大环境来说,国人精神普遍都有一个回归的状态,不管是从文玩儿、瓷器还是建筑等等,都趋向于回归。

至于其他方面,只能顺其自然,每个行业都会有“苦”的地方,不同行业各有各的“苦”。

V: 您觉得您苦的地方在哪儿?

K: 我觉得苦的地方可能是理念的东西不一样。

V: 跟谁不一样?跟老板要的不一样?跟消费者需求不一样?

K: 都有可能。比如我们几年前设计的新款,因为种种原因近年才面市,这个设计早点推出一定会是一个很好的亮相,但无奈当时受众不接受,在这个漫长的时间段里,许多东西不好控制。对于设计者来说,经常在做几年前的东西,有点苦。

V: 这算不算说受众跟不上设计者的脚步?

K: 不完全是,只能说是设计者没能符合受众要求,步伐过快或过慢都是问题,所以在“合适”的时机出现的才是真正好的设计。设计需要迎合的点远比想象中多。

    焦哲的这番话,不知道道出多少设计者的心声。掌握恰当的脚步,把握时机,说来容易做来难。

    在我经历过的采访中,被采访对象提问的情况不多,大多数时间都是我在提问或者引导回答,但是和焦哲的采访,成为了真正的对谈,他会时不时地抛出一些问题,看得出他很努力想了解外界对于茶产品设计的看法,是一个注重获得idea的人。

K: 您觉得就目前设计行业来说,哪个在中国市场中是有前途的?

V: 就像您之前说的,中国设计整体环境在改善,所以带动各个细分领域也会更好,但我自己观察到的,越来越多传统的、文艺的元素会受到重视,所以您的前景一片光明。(笑)

K: 好吧,前路多了一盏灯。每天多一些亮点是最好的。

 

V: 对未来工作规划?

K: 希望茶馆走得更好,尤其是产品部分,希望能够做得更多元一点,除了茶产品,未来还可能设计很多周边产品,比如生活用品、创意礼品之类的。此外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茶馆,了解北京文化。目前我还处在自我实现的部分,主要精力是把茶馆文化做足。

    聊天到气氛足够松弛,我们的话题从设计到电影,又聊到了摇滚乐,聊到了接地气,聊到星座……焦哲笑称自己是老一代文艺青年,他谦虚地说,在采访的设计大师里他自己属于最“烂”的,我否认称是最年轻的。确实,在成名的各领域设计师里,三十出头的焦哲是最年轻的。

 

 

返回】 【关闭

导读: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