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沃瑟曼:人生而有创意


来源:视觉ME     责编:   阅读:3263 发表时间:2015/11/28 10:56:04   字体:【大】【中】【小】

    2014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在深圳市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展览邀请到全球顶尖的工业设计师们为嘉宾,以展台、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促成一次以中国为核心的工业设计交流风暴。视觉中国作为中国领先的设计类互联网媒体参与大展,并与前来参展的多位设计大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工业设计展开幕前,视觉中国与前来参展的嘉宾阿诺德•沃瑟曼(Arnold Wasserman)先生探讨了设计、尤其是中国设计的发展和所扮演的角色。

    沃瑟曼先生不仅是美国最富盛名的设计顾问,同时也是卡纳基梅陇大学的教授以及丹麦INDEX的联合创立人和特邀顾问,我们的访谈从他颇为看重的INDEX奖项为切入点展开。对于INDEX奖的创立初衷,沃瑟曼介绍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丹麦在世界设计领域都扮演先驱角色,受到各方追捧,久而久之,丹麦设计就固步自封,失去了前进的原动力。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丹麦设计看起来还和15世纪时的东西类似,看起来丹麦的设计一直都是在重复同样的理念和目的。我们希望为丹麦设计注入全新的动力和指引。所以,几个年轻的丹
    麦设计师开始了游历全世界,向大师求教丹麦设计出路的旅程。直到她们遇见了我,就这样我们一起创建了INDEX。”

 

    就这样,INDEX奖应运而生,成为全球设计的一个新颖标杆。现在看来,这样的奖项创立故事还很浪漫。值得一提的是,INDEX奖项评选摒弃了传统的设计领域划分,这也正是这一奖项的独特之处。

    对此沃瑟曼先生说,在INDEX奖评选中,我们始终围绕一个最大的问题:“什么样的设计理念才能最好地改善生活(what is the best idea for design to improve life)?”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INDEX奖以“工作(work)”“娱乐(play)”“沟通(communicate)”“身体(body)”和“家(home)”这五个分类为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同时,这五项分类标准是人们生活最主要的五个部分和主要内容,也是设计可以提升人类生活的五个主要“入口”。

    其次,INDEX奖的评委们一致认为,他们并不想也不应该定义究竟什么能够改善和提升大众的生活,也不想定义究竟什么是“好”的设计。竞奖作品主要靠参赛者自己阐述他们的作品“好”在哪里,解说他们的作品从哪些方面能够改善人们的哪些生活领域。评审团不会根据固定的评分标准选拔作品,而是以“形式(form)”“影响力(impact)”“环境(context)”三方面为考虑标准。

    看似简单的评选准则不代表这个奖项的质量和权威性的下降,正是为了保证参赛作品质量,INDEX团队制定了可谓严苛的作品提交规则,参赛者必须在作品阐述中向深处挖掘。

    既然来到中国,就无从避免接触中国的工业设计同行,当被问到对中国工业设计的看法时,沃瑟曼先生给出如下回答:

    时光回到十几二十年前,当时的中国几乎不存在工业设计。后来由于美国、西欧等工业设计领域的先进国家将手工业外包给中国,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而在最初,这些国家的“如意算盘”是将手工业外包,自己保留创意和设计,这是一种近乎疯狂的想法。因为设计、创意必须紧密地与制作程序相联合。一件产品的制作工序是非常复杂的,将设计与制作分割开来是不会成就完美作品的。在大环境驱使下,中国从十几二十年前开始注意到工业设计,逐渐开始从国外引进相关人员,学校里也开设设计类学科。如今,中国工业设计飞速发展,中国设计也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单从设计学习者和从业人员数量上就能窥见一斑。

    接下来,沃瑟曼先生还总结了设计发展的几个阶段,依次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实物阶段(Stage of stuff);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设计中引入“人”的因素;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所有的一切开始走向数字化,互联网的作用逐渐凸显;到了今天,设计将注意力放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为的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变革。

    当然,任何快速发展的事物一定会伴随一些问题,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自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提到目前中国设计面临的问题,沃瑟曼先生说,中国设计发展十分迅猛,用了非常短的时间就几乎达到了“设计2.0”时代。美国和欧洲各国花费好几百年实现设计从零到现在的过程,中国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跳过不必要的环节,避免可以预见的失误,直达和设计先进国家相差无几的程度。

    沃瑟曼坦言自己观察现在中国设计作品时也注意到其中的问题:“现在的中国,大家嘴上说的都是“设计2.0”的语言,包括绿色环保材料、可持续、可用性,等等。但是,却几乎没有任何实例将这些概念运用落实到现实中。”沃瑟曼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所有有关“设计2.0”的词汇必须得到实践。

    除了“设计2.0”,沃瑟曼还提到了“设计3.0”的概念,这是有关设计的全新领域,是世界设计的全新范畴,包括运用设计机制抑制核武器等内容。不过,无论是在“设计2.0”还是 “设计3.0”时代里,设计的方法论是相同的。沃瑟曼先生说,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有人尝试“设计3.0”阶段的设计。“设计3.0”需要创造力、创意和设计的最高级,沃瑟曼将设计的目标定义为“社会命运和人类文明(Social destiny and civilization)”。

    沃瑟曼说,相对世界其他国家,中国蕴含着更多能量。只不过大多数中国设计师还没有接收到这样先进的从业理念。对此,沃瑟曼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听取并接受这样的意见和建议,先要装备起先进的想法。

V(Visual China): 您是否认同中国设计师应该更多地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

W(Arnold Wasserman):从一些中国设计产品中能看出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传统中国元素的影响或者希望传递出相关的讯息,这一点是十分有趣的。但是,这样的尝试并不总是成功的,其中的一些看起来十分怪异,无法从中看出设计者的想法。Arnold认为,让一件设计作品与众不同的关键一点是“批判性(critic)”,这一点也是设计教育需要十分关注的。批判性是许多作品欠缺的。从现有的大量作品中,我能看到设计师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手工制品。

    “将整个世界看做自己的舞台,将创造‘设计3.0时代’视为己任,中国能做得更好。”沃瑟曼补充说,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所以应该创造更“大”的历史。

    “创造历史”在视觉中国与沃瑟曼先生的对话中曾多次出现——在谈到自己最喜欢的设计者时,沃瑟曼提到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传奇大师达芬奇。沃瑟曼对达芬奇满是敬仰之情,他说达芬奇能先于其他人,想人所不能想。沃瑟曼还引用了达芬奇的一句名言,“很早以前我就注意到凡是有所成就的人不会等待好事降临,他们会主动出击去创造历史。(it has long since come to my attention, that people accomplishment rarely sit and wait for things to happen to them, they go out and happen to things. )”沃瑟曼说“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个设计师的战斗号角。”

    沃瑟曼个人最为欣赏的另一个设计师是旧金山fuseproject的设计师Yves Béhar,沃瑟曼形容Yves Béhar是比自己可爱得多的设计师,是美国当今最优秀的设计师。

    谈话内容还涉及到沃瑟曼对于中国的印象,他形容中国国土广阔,令人兴奋,因为同时在不同领域发生好多事,所以有些令人迷乱(confusing)。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同时面临某种困境。如今中国面临的挑战已经不再是怎样拥有更多的能量,而是怎么样正确使用自己的超级能量。

 

V: 对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的印象如何?

W: 聪明得可怕(scary smart),为美国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专注,勤奋,对于自己的追求十分努力追求,同时又非常懂得享乐。

V: 有一些一贯的观点认为中国学生某种程度上缺少创意和创新精神,您对此有何看法?

W: 我不这么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定义创意和创新精神,这两个词并不只是两个单独的概念,而是涵盖了许多内容。从不同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年青一代,表达自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不同。我认为,创新是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这与创造力不同。同时,我又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富有创造力和创意的,人生而有创意(we all born creative)。创新是指利用创造力作用于世界,所以创新是有关过程与方法论的,还涉及组织、管理等内容。创造力只是万事的第一步,它与创新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中国人非常擅长创新,

    同时也是极富创造力的。只不过,当前中国和美国的年轻人处在设计领域里创造和创新的不同阶段。

    在和不同的国际优秀设计从业者们的交流中我发现,“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已经不再是大部分了解这一行业的人们对于中国学生和年轻人的印象。

    面对每一个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里有卓越表现的人,我总是好奇于他们对于自己的认定和评价,所以在采访最后,我要求沃瑟曼形容或评价自己,他给出的第一个词是“好奇的(curious)”,他说:“我只有一直保持好奇,才能让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趣味,否则,整个人生都将是无聊的。”沃瑟曼还告诉小编,他曾经跟妻子交代,等他百年之后,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我衷心希望另一个世界同样有趣。(I really hope what will happens is going to be interesting.) ”沃瑟曼形容自己的其他几个词是“乐观的(optimistic)”,“时常反思的(reflective)”,他解释说自己经常会反思自己的作为,时常思考和反问。最后,沃瑟曼选择用 “饥饿的(hungry)”作为形容自己的第四个词,这与乔布斯的stay hungry有异曲同工之处。我接着问他对什么感到饥饿,他幽默地说“对刺激(stimulation), 知识以及食物。”前两个当然是指在事业上,至于食物,我们约谈的时间持续到将近正午,沃瑟曼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说出“我要吃饭去了”。

    沃瑟曼先生的头衔多到数不清,其实他只是一个走在“以批判的态度创造设计3.0时代”路上的人。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