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色”的魅力


来源:中国色彩网     责编:   阅读:10311 发表时间:2012/1/6 19:03:22   字体:【大】【中】【小】


        盛唐诗人王维作为中国文人画的鼻祖,融画法于诗的创作,苏东波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绘画方面的修为使王维诗歌富有独特的视觉之美,在其诗中表现出的色彩意象,几乎是无人能够望其项背的。王维最擅长的是山水诗,其诗歌风格空灵、高逸,意余于象,颇具禅意!在其有诗中,用得最多的是以中性色的“白”和绿、青、蓝等邻近的冷色相互搭配,如“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歌湖》 );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田家》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 《终南山》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辋川庄作》 )。诗句多是以冷色入画,语境恬静闲逸而和谐,形象地映照了诗人淡泊、通达的心境。再如其“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等诗句中,体现了诗人同样的用色习惯,表现的却是水光与日色。而在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红牡丹》),虽以强烈的补色入诗,但却以“闲”和“静”来使画面的色调复归谐统,其中颜色的明度变化有如墨的“五色”之分。而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阙题二首 山中》)中,弥漫于山色间的苍翠之色,以流动之态、氤氲之气浸润着万物,其空灵、无形之态烘托了诗句的无极之境。中唐时期的李贺,是我个人极为喜欢的诗人,李贺在诗中敷彩设色的手法,是在古体诗歌史上最为独特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是:“白“字,其次是“红”字,“青”字等,故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衲,五色日玄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在他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中,直观上的有关颜色的字无多,却把阴冷的色彩暗藏在氤氲而恍惚的暮色中,晕出冷艳、凄绝、奇诡的意境。而在《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这首诗却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黑云、甲光、金鳞、秋色、燕脂、夜紫、红旗、黄金、玉龙”等一系列色彩浓艳的词汇,渲染出一幅悲凉宏大、色彩惊艳且阴寒惨切的古战场画面。李贺诗句中层现叠出,浓重富艳的具有绮丽色彩的意象,是为了通过视觉与心觉的相互开启,从而唤起从文字表面溢出的无穷意象以达诗的意境。李贺的诗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叙景,以色引情,从而把人带入其营造的奇诡之境中去!
        无论是以色暗藏,还是以补色的对比,抑或以同类色、邻近色的和谐入诗显画。诗人在造境的过程中结合自觉的审美诉求,以其独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自如地在极为有限的语言文字里,营造出丰富意蕴的色彩意象。绘形求境,诗得画趣,画意与诗情融塑于一体,在视觉及精神上给人以不可替代的审美愉悦。唐诗就是在这诗情与画意的相互渗透和生发中,使色彩诗学在诗画同源的基础上提升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巅峰。

 

返回】 【关闭

导读: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